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权威发布丨持续向好,淄博经济交出“半年答卷”!如何评价和看待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
中华宽带网 2022-07-26 12:03:09 字号:- +

7月26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向社会发布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GDP)为219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好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请简要介绍一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如何评价和看待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海霞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精准施策,持续深化“九大赋能”,经济运行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势良好、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巩固和稳定全省经济大盘贡献了淄博力量,同时也为全年运行保稳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总的来看表现出三方面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转型跨越走在前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速形成。坚持优扩并举发展思路,动能转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延续了自去年以来好于全省、全国水平的良好势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大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上半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快于生产总值增速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淄博制造”硬实力得到彰显。产业链持续向中高端迈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9%,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1-5月份,“四强”产业利润率达到7.5%,高出全部规上工业水平2.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速1.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加快,1-5月份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1%、76.6%,分别快于一季度增速8.3个、9.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投入力度加大,不断为增创发展新优势积蓄力量。上半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4.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7.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23.7%,拉动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长20.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12.2%,也位居全省前列。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打开了城市发展的上升空间,吸引了更多优质资源助力我市转型跨越。上半年,全市省外到位资金共计367.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64.5%,同比增长28.2%。新引进过亿元项目218个,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64.1%,同比增长24.6%。
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发展步伐稳健,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靠前发力、适当加力,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保发展、提质效的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从工业领域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各项措施成效显著,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自4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区间,充分发挥了经济“压舱石”作用。从消费层面看,内需回补明显加快,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自4月份以来逐月攀升,6月当月达到25.8%的年内新高,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6.9%,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从民生保障看,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5万人,超过时序进度任务;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0.8%,处于温和可控区间。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5.4%,均跑赢GDP增速水平,收入倍差也由上年同期的1.73收窄至1.71。 
第三个特点是:经济发展动能强劲,市场预期明显向好。市场主体增量培育明显,存量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新增税务登记户数2.34万户,同比增长12.5%;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30万户,其中新增企业1.34万户,截至6月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达到62.78万户,其中企业17.64万户,同比分别增长7%和9.6%。投资对稳定经济大盘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与一季度相比稳步提升,增速继续居全省前列;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数量达到924个,同比增长11.7%;完成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6.2%,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71.4%,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为投资稳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金融支撑稳定有力。二季度以来全市信贷投放逐月加快,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8%,快于一季度末2.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3.4%,成为拉动贷款增长的主引擎。市场信心巩固提升,企业景气和信心指数回升向好。二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5、125.1,分别较一季度提高3.0个、4.2个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两指数分别达到116.1和119.3,比一季度分别提高1.6个和1.8个点。


2022年上半年淄博市重大项目进展如何,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了怎样的拉动作用?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韩冰 


2022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4%,增速列全省第2位;上半年,151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列全省第4位;总投资5500亿元的460个市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65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56.6%,项目开工数、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个、增长21.2%,创历年新高。
主要呈现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投资持续加快。上半年“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24.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7.6%,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增长27.7%,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0.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二是项目质量明显提高。460个项目中,“四新”经济项目达322个,占比达到7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字农业等11条新赛道为支撑的“新经济”项目97个,占“四新”项目的比重达30%。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方面,布局了新恒汇集成电路封装载板项目、电科北方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在减碳降碳和氢能综合利用方面,布局了北京卫蓝新能源固态电芯项目、海博思创储能集装箱项目等项目。该批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市四强和新经济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三是要素保障明显增强。组织实施2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坚持和完善服务专班推进和“问题清单”协调机制,上半年为48个项目落实土地指标3584亩,召开重大项目融资对接会,帮助97个项目达成授信合作意向390亿元,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259个,年内发行债券资金127亿元,支持了125个项目建设。为31个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资金3.6亿元,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
今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市发改委将锚定“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目标定位,对标先进、提升品质,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更大力度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总体实现平稳增长,请问如何看待上半年工业运行情况?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劳志强 


今年3月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受到疫情冲击,工业生产出现短暂回落,3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至-1.4%。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推动加快复工复产,全力降低疫情冲击影响,工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
第一,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当机立断,保障了工业迅速企稳回升。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做出决策部署,采取果断有效措施,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保障企业生产的基础上,出台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推动工业稳增长有关支持政策等硬核措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有力支撑了工业平稳运行。4月份,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迅速扭转下滑局面,而后持续保持较好增速。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全省平均4.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月列全省第3位,工业平稳运行态势得到巩固。
第二,得益于“五个优化”改造提升,制造业运行韧劲更强。近年来,我们强力推进“五个优化”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制造业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有力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今年以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制造业展现出更足的韧劲和更强的支撑,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高于规上工业2.5个百分点,是支撑上半年工业稳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第三,得益于“四强”产业、新经济的培育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们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一业一策”推进“四强”产业加快发展,持续加大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等新物种、新业态扶持培育,着力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对全市工业平稳增长起到有力推动作用。上半年,全市“四强”产业增加值增长14.4%,高于全市平均5.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49.9%,较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有47家企业被认定为2022年度省瞪羚企业,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独角兽企业,我市独角兽企业实现从0到1新跨越。176家企业新列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企业进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支持名单。推荐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推荐数量全省第1。
第四,得益于助企服务保障,稳定工业企业生产。一方面,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抓好重点骨干企业、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及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平稳运行,加强原材物料供应,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千方百计稳定企业生产达产,夯实工业生产“压舱石”。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全市6500余名干部挂包10000余个企业、项目,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市场需求等情况,宣传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及诉求,为企业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下一步,市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工业稳增长中心任务,切实抓好工业运行监测预警,推动项目加快投产达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强化政策兑现落实,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推动全市工业持续平稳运行。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省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有关要求,激发市场活力、刺激全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商务部门开展了哪些消费促进活动?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霍强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五好”城市建设,市商务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消费促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2022·五好城市 淄在嗨购”消费季活动
举办“2022·五好城市 淄在嗨购”消费季暨家电消费节启动仪式。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含金量高的促消费政策,在家电、汽车、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多个领域发放消费券1亿元左右。
1.印发《五好城市 淄在嗨购”消费惠民活动实施方案》,在餐饮、零售领域发放惠民消费券,共发放两批惠民消费券2600万元,已核销约1724万元,拉动零售、餐饮消费约8200万元。区县配套发放550万元消费券。
2.印发《“惠享淄博”汽车消费季活动实施方案》,6-7月在全市发放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汽车消费券,同时配套金融、保险机构让利,在汽车消费全链条推出“优惠大礼包”,区县配套发放汽车消费券372万元。6月份,参与活动的124家车企累计销售汽车9348辆,比去年同期多销3055辆,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3.印发《淄博市关于促进家电消费若干措施》,6-7月发放1000万元家电消费券,共有56家家电销售门店参与活动,已核销约770万元,拉动家电消费约8000万元。区县配套发放50万元家电消费券。
二、多措并举开展各种促消费活动
1.召开“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大会”。“2022中国(山东)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齐盛国际宾馆召开,会议主题为“预制未来 共享淄味”,围绕引领淄博预制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等议题进行研讨,有力推动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2.开展商铺租金纾困贷款活动。对符合条件的商铺经营主体,每户提供1万元以内1年期的商铺租金纾困贷款,由市财政对商铺租金纾困贷款利息全额贴息。活动中又推出“商铺租金纾困贷款2.0版本”,贴息金额上限由1万元提升至5万元,同时推出最高金额为50万元的“个人经营系列贷款”。截至7月24日,全市累计发放租金纾困贷8384笔,共计19568.27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的3677笔,14865.82万元。
3.开展家政惠民促消费活动。扎实开展“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充分发挥家政服务业对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家政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水平。举办“2022年淄博市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活动,为家政信用平台入驻企业授牌,组织家政企业就诚信服务、优秀品牌进行宣传展示,带动本地更多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进驻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及淄博市家政信用平台。同时,通过发放家政服务体验券、优惠券、现场签单优惠折扣等促销手段,提供家政、保洁、母婴、养老等多种业态的服务。
4.开展电商直播促消费活动。依托老字号产品,季节性特色农产品,开展沉浸式、场景式直播。组织2022网上年货节系列活动、中华老字号直播嘉年华、618直播等主题促消费活动。据浪潮卓数大数据公司统计,年货节期间,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2.3亿元,618活动期间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2.6亿元。
三、下一步措施
全面推进好促消费政策,多措并举实现政策带动效应最大化,推动消费尽快复苏。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市内各类媒体持续开展政策宣传解读,保持全城多领域促销热度。动员企业加大促销力度。动员引导企业加大优惠让利力度,与政府形成合力,切实调动市民消费欲望。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