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电视 > 直播

【好品山东】“复活”7000年前冷门古乐器,这才是中国好声音!
中华宽带网 2022-08-08 14:37:08 字号:- +

【好品山东】

“复活”7000年前冷门古乐器,

这才是中国好声音!

朴树棠:埙声悠悠传古韵

图片

体形“大如鹅卵、小如鸡子”,声音悠远缠绵、如泣如诉。它是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埙。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国古代乐器统称‘八音’,依不同材料区分,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埙就是‘八音’中的‘土’。”4月25日,记者在宁津县职业中专见到了朴树棠,提到埙,他侃侃而谈,“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它抱朴守拙、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片

机缘巧合扎根宁津

1962年出生的朴树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陶艺世家。现任天津雕塑学院教授、宁津县职业中专陶瓷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授。“我最早来德州是受梁子黑陶的邀约,机缘巧合下来到宁津,接触并喜欢上了埙这种乐器,于是在宁津扎根,一住就是15年。”朴树棠说。

图片

相传,古时候人们常把绳子系在一块石头或泥球上,投掷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空腔就会产生哨音,这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制作了类似的乐器“陶响铃”,早期的埙便有了雏形。到了汉代,埙进入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西汉已经能制作七孔埙,为至尊至贵的皇家钟爱独有。隋唐以后,习埙之人减少,埙乐逐渐衰落。宋朝以后,平民音乐艺术开始活跃在勾栏瓦舍,古雅的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清末,吴浔源复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埙,依古琴减字谱的办法编纂了国内唯一一本埙谱——《棠湖埙谱》,这才揭开了埙的神秘面纱。

图片

一边说,朴树棠一边拿出《棠湖埙谱》。吴浔源,字庐帆、号棠湖,是宁津县小店乡王庄人。埙谱中绘有埙图,标明了指法,阐述了吹奏方法,记写了《北寄生草》《新梁州序》等乐曲。“这本埙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我能对埙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受这本埙谱的影响。”他说。

传承技艺醉心制埙

在陶埙的制作流程中,可大致分为制坯、烧制、调音3道程序,其中,制坯关系到整个埙体的定形定音,尤为重要。

图片

“制埙,首先要找到上好的陶泥,在石板上反复揉摔去除杂质和气泡,随后拉成坯,再将埙坯晾干至不沾手,方可开孔定音。为了找到好泥,我实地考察过鬲津河、徒骇河等河流两岸,试验后才最终选定了鬲津河的河泥。”朴树棠说,鬲津河的河泥黏性强、透气性好,非常适合陶埙制作。古人制坯时会往土里掺加米糠,烧制后在内壁形成孔洞,让埙的声音更悠扬深邃。他也曾师法古人,但制作出来的埙,音效并不让他满意。

图片

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调音。埙坯做好后,就进入打孔、初调音阶段。朴树棠拿出工具,开始根据手型在埙坯上打孔。这些工具都是他自己制作,大大小小的有数十件之多。“开始得先钻小孔,然后一点点扩大、一点点校音,还得用砂纸细细打磨,根据变化随时调整。”他说,这是制埙工序中最耗费功夫的阶段,要求制陶匠人必须具备一流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水平。

图片

土火脱胎,悠然天籁。调校好音准的干坯入窑、浴火烧制,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烧制过程要把握好火候与温度,烧制要10小时左右、温度要控制在975至1050摄氏度之间。“陶泥在烧制过程中会收缩,潮湿的阴天和干燥的晴天,它的收缩程度也不一样,就像青花瓷必须要等到阴雨天烧制一样。此外,调音者的气息差异也有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异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制埙人才可控。”朴树棠遗憾地说,“十个里头能出俩演奏级别的就算不错,前几天做的十几个,唯独那个裂缝的音质最好。”

图片

出窑后的陶埙要再一次精调音准音质,让每一个音准音色更有张力。最后经过抛光美化,一件精美的乐器埙才算完成。

公益教学弘扬国乐

图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的这句话,常用于男女之间表达爱意,可对朴树棠来说,这句话用来形容他对国乐的热爱与眷恋同样恰如其分。“中华民族的管弦乐具有独特音色、独特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更能引发听众的共情体验。”

图片

带着这份情感,他和夫人郎爱坤决定,每年拿出100天以上的时间开展公益教学。棠湖小学成了他们“播撒种子的良田”。

图片

棠湖小学自建校之初便以陶埙作为校园特色。学校每周两节音乐课,其中的一节,五六年级学生学习陶埙演奏和制作、一至四年级学生学习六孔陶笛、十二孔陶笛,为今后学习陶埙打下基础。“我把制作的陶埙免费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吹、让他们学、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朴树棠说,除了陶埙,他还给这群孩子赠送了陶笛、陶鼓等乐器,帮助学生组建了一支古陶乐队。去年年底,棠湖小学还收到了央视“中华礼乐”春晚节目组的邀请函,把他们演奏的《苏武牧羊》展现给全国观众。

图片

“孩子们从接触、到喜欢,慢慢的就会喜欢一辈子,就会去弘扬国乐。”朴树棠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喜欢上了这些陶制乐器,他希望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埙乃至传统国乐的魅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作些贡献、尽点绵力。

源:闪电新闻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