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声屏报
或许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唤醒了远古先人的哲思,竟在荒芜与贫瘠中创造了如此的奇迹。
——题记

匠器
谈起瓷器,可以追溯的历史就太过于悠长了。远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瓷器就被勤劳智慧的祖先烧制出来。几千年的拉伸与延展中,无数不同种类的瓷器在匠人手中焕发生机,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屹立长存。
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博物馆是必去之地。罩在玻璃中的每一件陶瓷藏品似乎都在向参观者诉说自己的故事,勾人心驰神往。年龄愈是增加,对于这些中国传统事物愈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比如戏曲、中医、服饰、易经、瓷器……说起与淄博陶瓷的渊源,还是因为一次比赛偶然得到了一套华光国瓷的茶具,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生活了二三十年的淄博竟有这么多的宝藏。
雨点釉,就是非遗宝库中藏于淄博博山的一项瑰宝。博山,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给我们创造了太多的惊喜。从鲁菜的起源地,到淄博琉璃,再到充满极简雅致美学的雨点釉,在一点点的挖掘中越能感受到它的传奇。
雨点釉这种极具美观、实用的匠器用料考究,精湛的工艺经得起世人的琢磨与时间的考验。每一件物品里都浸润着时间的柔光,在一个个沉静的故事里诉说过往。起于唐末宋初,兴盛于金代,后又在元代战火中渐渐没落的雨点釉,直到民国时期才又重新出世,上世纪六十年代崭露锋芒,远销海外。
无数星星洒洒的亮色圆点溅在玄黑的釉底上,如米如豆,乌黑、亮银、浓金,色彩的交织与融合,仿若夜晚无垠的水面拥抱了所有星河,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用这种工艺所铸的器皿,遇清水银光更盛,注茶汤则金光乍现,如若在日光下则炫彩更甚。无数圆点的溅跃与跳动仿若有了“白雨跳珠乱入船”之感,仿若千万颗银白珍珠飞溅其上,可惜平面的照片展现不出它的立体与美感,只有亲眼看到,拿在手中,才有了更具体的视觉享受。虽然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堪称一绝,但工艺难度大,成品率低,产量也小,让雨点釉这种匠器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在原料、配方、烧制等各项不断深潜钻研中,一件件别致典雅的雨点釉珍品匠器呈现在我们眼前,一盏一碗一碟一瓶中蕴藏无限乾坤。
匠师
雨点釉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周祖毅先生,就是让这份美学从衰败又焕发出新生机的匠师。
在周祖毅父子一千多平的雨点釉博物馆中,我们能看到了三百多种沉静、雅致、端庄、高贵的展品。在与周祖毅先生谈到雨点釉时,他眼里的光亮得惊人。他的父亲周占元老先生,一方面为儿子着想,不想让儿子走自己太过艰辛的老路,另一方面,又不舍得这项技艺绝于自己手中。周祖毅也看出了父亲的犹豫,从小给父亲打下手,在耳濡目染中也让他爱上了雨点釉,最终他还是扛起了父亲传承下来的这面大旗,毅然决然的走上了烧制雨点釉的道路。或许是根植于内心的传统文化的吸引与召唤,周祖毅从父亲周占元手中接过雨点釉的传承,周冠丞又在逐渐成长中踏着脚印走上了父亲周祖毅的制瓷之路,文化就在这一代代传承中得以葳蕤繁华。
对于雨点釉的制作,周祖毅先生自有他的一番计较。制作瓷器的原料很有来头,这种白碳土又名药土,就诞生在博山这块丰饶的土地里。从博山山中采集的釉土有非常高的含铁量,丰富的矿物质为雨点釉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质感与脉络,熠熠生辉的每一点都离不开这釉土的功劳。采集出来后周祖毅会将含铁量不同的白碳土充分晒干粉碎后进行调和搭配,再加水制成泥浆,这样雨点釉的釉药便有了。
烧制的过程更是容不得马虎,装窑、烧制的每一步都不容出错。烧一窑的时间要十几个小时,周祖毅对温度的把握已经超乎其神,仪器已经比不上他的经验和眼睛。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漫长的时间里是周祖毅与瓷器的精神对话,电窑里的每一件都是宝贝,在这充满爱的注视与期待中,时间似乎也变得宽容起来。
对于年轻人而言,敢于放弃拥有的,投身于一项看起来枯燥的事业本就值得敬佩,烧制除杂中人心也在磨砺中得到沉淀。就在周祖毅、周冠丞这些匠人手中,一件一件,一窑一窑,雨点釉又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
纵观中国从古至今各项工艺的发展,无一不是有周祖毅父子这样甘于沉寂默默传承与创造的匠人,这或许就是在一代一代继承中发展出来的精神之魂,更强有力地彰显着传统文化背后的无穷魅力。
匠心
为了雨点釉技艺的恢复,周占元先生以及他的子孙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走在孜孜不倦的制瓷之路上。
细看雨点釉的前世今生,从繁盛到衰亡,从衰亡再到现如今的生机与活力,都是匠人一颗至诚至纯的心所炼制。唐宋繁盛时,无数从业者倾尽心力,各显其能,让雨点釉大放异彩,这是匠人以敬业之心对职业的尊重与热爱;日军侵略时,先辈们宁可头破血流,闭门停业,也不在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交出配方,这是匠人以爱国之心对民族手艺的坚守;现如今,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迷乱人眼,制瓷者安于摒弃繁华世俗偏居一隅,这是匠人以赤诚之心对自我觉醒的坚毅。
玄黑与白银的交织中,黑夜与白天的演绎下,雨点釉完成了它的等待与蜕变。如同青花中天青色等待烟雨一般,遇到了,便是绝色。雨点釉也在等待一颗专注的心时,碰撞出了属于它的时代花火。
我曾试想过自己能否如周祖毅夫妇及儿子一家三口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室里埋头钻研,在一炉一炉的电窑前苦等守候,甘于寂寞与孤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为这种“痴”深深震撼。
甲骨竹简的演变中,秦砖汉瓦的铺盖下,唐诗宋词,笔墨纸砚,戏曲医术,陶瓷华服,一钟一缶的击打中赓续出俯仰不尽的华夏五千年,是无数匠人薪火相传中秉持工匠精神的智慧采撷。
而关于雨点釉的传奇,从古至今,在当下,也在唤醒更辽远的将来……(通讯员张金铭)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