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探寻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拓展的淄博路径——淄博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综述
中华宽带网 2021-07-15 14:38:08 字号:- +

淄博是一座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交汇的城市,既有源远流长的齐文化,又有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一百年前,革命先驱王尽美、邓恩铭为淄博注入了红色基因。如今,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美家超市、长者食堂、智慧社区、城市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等文明实践阵地遍布全城,景美人和已经成为淄博新时代城市的标志。自2018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淄博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汇聚各方力量、响应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平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热度更有厚度。

淄博,在这座常住人口超过470万的新时代城市,不仅正在打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蓝图,也在为市民提供一个个幸福美好的生活场景,人人参与、文明成景、共治共建、以文化人、数字有声、美美与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淄博路径。

人人参与  文明“落地生根”

社区代办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党员党性教育体检、各小区红色驿站……临淄区稷下街道淄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各小区资源,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将文明实践转化为居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文明的种子在社区落地生根。

记者在临淄区淄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日间照料中心看到,老人们正在进行串珠制作和书画创作。今年83岁的郭老太高兴地向我们展示她的串珠作品——五星红旗,并向记者说道:“平时跟老师学做手工、画画,生活很充实,这儿就是我们的‘精神乐园’。”据了解,社区成立了9支志愿服务队,构建起五级联动的志愿服务架构,担负起面向居民、贴近居民、服务居民的职责,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

在桓台县伊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体村民用“全家福”的方式展现着村内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村内成立的“伊”家亲志愿队在支部书记孙廷科的带领下,队员数量已经由成立之初的几十人拓展到百余人,“陪你到老”“新婚礼”“移风易俗”等8支志愿服务队,分层分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15%。

文明成景  感受生活美学

临淄区朱台镇陈营村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是朱台镇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村级样板”。近年来,陈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核心点和着力点,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陈营村十分注重文明实践阵地打造,规划建设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圆点,分散布局的文明实践广场、综合活动中心、文明实践宴会厅、“美家超市暨家庭美学讲堂”“八小”文化长廊等,打造了功能设施完备、居民生活便捷的“文明实践10分钟生活圈”,有效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

采访中,记者对陈营村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印象深刻,而这样的主题公园在朱台镇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老年协会积极主动参与,80多名村民自发加入到栽植、卫生清理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把堆放在空地上的不少‘垃圾’进行回收,让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参与了公园建设的村民说道。同时,村里的志愿宣讲员会利用晚上纳凉的时间,为村民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全体村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和投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走进淄川区双杨镇西张村,成排的白蜡、楸树、海棠树郁郁葱葱,村内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美丽乡村入画来。西张村现有住户329户,人口891人,党员42名。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东上任以来,以文明实践为引领,对村内环境进行大整治大提升,带领村“两委”班子、党员志愿者、全体村民齐参与,通过打造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一条街、乡村振兴馆等阵地,用文明新风浸润村风民风;通过推行家族理事大总、“街长制”“美家超市”积分兑换等做法,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催生乡村美丽“蝶变”。

共治共建  微治理“撬动”大民生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在周村区丝绸路街道车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丽芳介绍,社区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实施“五微共治·无微不至”工作法,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幸福家园”工程,全域打造“红色驿站”“共享小屋”等文明实践阵地,争做群众“贴心人”。目前,街道推选“红色楼长”617人,成立“红色业委会”30个,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9支,为居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256件,并邀请抗战老兵孙广瑞同志到社区讲党史,传承红色精神。

张店区体育场街道柳毅社区立足社区“微治理”,创新开展网格化文明实践。针对社区范围广、活动多、人员分散的实际,把文明实践活动进行网格化覆盖,一网统筹、精细管理。社区共划分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有网格长、网格员和志愿者,将志愿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同时,在网格内搭建“逢五说事”自治平台,每月5日、15日、25日召开协商会议,通过“你说我听 你说我办 你说我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通过“网格+志愿”的模式,实现精准服务。

全国文明村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率先探索实施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东顶村文明实践积分考核办法,为村民行为规范立“标尺”,让村规民约“有价值”,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以文化人 解码乡村文明

乡土孕育了中华文明,乡土中国更是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独特品格,当乡土与文学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在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一座座文学馆、艺术馆、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正在记录着历史与现在。

近年来,龙子峪村以“艺术活化乡村”理念为指导,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更被评价为“真正靠文化振兴了乡村”。在阵地建设上重“服务”,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石板路文明一条街、乡村大舞台等实践阵地,盘活村内闲置院落资源,建设刘玉堂文学馆、李心田文学馆、“时间之花”艺术馆等5处乡村艺术场所,对村民免费开放,开辟了文明实践文化活动新高地。

据了解,沂源县在项目活动上树“品牌”,投资1400万元实施省级美丽村居项目,举办27届“汇泉桃花节”,连续11年举办村春节联欢会,培育“追忆红色历史宣讲”“文明风拂桃花源”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筑牢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基础,用艺术活化了乡村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

数字有声  文明实践的“云上社区”

通过监控系统发现事件,几分钟内指派网格员处理完成,高效、便利的智慧社区模式已经在高新区华侨城社区成为日常。据了解,高新区依托智慧社区综治平台、“云上四宝山”微信小程序,实现对区域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的直观管理;包括党建全覆盖、网格日常管理、人员定位、区域统计、部门联动等,尤其创城期间结合事件“随手拍”模块,从事件发现、上报、派单到网格员处理、评价和归档六个步骤全程记录,真正做到六步闭环、全程留痕,有效提升自查整改、事件处理精准度,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提档升级。

除了利用大数据平台管理社区,高新区更是推出了“淄博高新区红色资源共享地图”小程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包括8处村史馆、党史馆在内的40多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并建设数字有声图书馆,方便群众线上线下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大数据平台在未来还将为社区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正在开发建设的“淄博高新”APP,将在平台上设置志愿服务专区,实现群众“点单”、实践站“下单”、志愿者“接单”一条龙服务,根据部门、行业特点,开通运行服务多样、功能齐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直通车”。

美美与共  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乡愁记忆展厅、儿童游乐区、便民服务厅、社区书吧、日间照料中心……在高青县常家镇常盛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看到了功能丰富的各类展厅和服务站,在这个2019年11月建成的新社区里到处洋溢着居民们的欢声笑语。社区中的开河村和五合村是由黄河滩区迁建而来,在搬迁之前,滩区群众一直面临着五大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

曾经的黄河滩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到雨季,进村路就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孩子上学,一天4次背着进出;群众拨打120,患者需被担架抬到大堤上才能乘坐救护车;而“有女不嫁黄河滩”,也曾是滩区百姓抹不去的痛。1996年的黄河水患发生后,五合村当年散了十几门亲事。直到2017年,山东省全面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常家镇常盛社区作为淄博市第一个完成整建制搬迁的社区,真正实现了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和“致富梦”,带领群众走向了小康生活。

如今,搬进了常盛社区的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打造了一间特殊的“直播间”,让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时代潮流结合了起来,通过直播带货、公益宣传等新模式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群众,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建成区县文明实践中心8处、镇(街道)实践所88个、村(社区)实践站289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涌现出“5个祝福礼、10项节庆礼”“8+N”志愿服务队、“明理胡同”“婚礼五统一”“陪你到老”“大健康”“板凳课堂”等一批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工作方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花开淄博、亮遍全国。(记者 赵桐 通讯员 李洁心 田绪明 张庆岩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