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电视 > 文旅频道

品非遗,赏春色,这条线路推荐给你
中华宽带网 2024-03-14 16:29:10 字号:- +


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不妨踏上春日之旅,莫负一年好春光。今天将这条可赏可玩的线路推荐给你,龙泉铁壶博物馆—齐山风景区—芸弘山房潭溪山旅游度假区等多个点位一一串联,纵情自然山水,了解铁壶文化,细嗅光阴的味道。


第一天

第一站 龙泉铁壶博物馆

、、
龙泉铁壶博物馆位于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占地1000多平方米,馆内现有展品4000多件,随处可见菱形、方形、圆形等造型的铁壶,是目前世界上铁壶存量最多、品种最全、年代跨度最长的铁壶展馆。

铁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期,曹植诗句“豆在釜中泣”中的“釜”就是用来煮水的铁器,铁壶就是由釜演变而来的。

一把铁壶的“出炉”需历时3个月有余,除了前期的设计,还需要26道工艺流程、60多道工序,过程枯燥又繁杂。只有经得住时间的精雕细琢,才能让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铁片“脱胎换骨”,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如此繁杂的制壶工作,戚平川却干了25年有余。铁壶于他而言,是他投入全身心去追求一生的事业,他立志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延续下去。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开班授艺,开办铁壶博物馆,就是希望能把铁壶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世界都认可、使用中国自己的铁壶。好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铁片,在经过炉火的百般淬炼后,已经悄然成为龙泉镇响当当的“文化名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2022年11月份,山东龙泉铁壶不仅正式获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山东省区域品牌成为“山东手造”。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在扬弃中继承、在转化中创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作为铁壶非遗传承人,戚平川不断推陈出新,在壶体、壶盖、壶提梁等细节上大做文章反复斟酌,使用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法把锡、银、金等稀有金属以及各种图案造型融入到铁壶的制作当中,把原本一把普通铁壶,在流淌的时光里,变成颇具韵味的模样。


第二站 齐山风景区



自2013年开始,齐山历时10多年时间,致力打造“樱花烂漫时,醉美在齐山”的樱花节品牌。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樱花竞相怒放,一时间好似卷起千堆雪,铺满整个雄山秀谷,宛若仙境一般,直叫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樱花,紧随春天的脚步而来。樱花的花期极短,从开花到凋谢只不过七日之期,赏樱之所以能持续一个月甚至更久,那是由于品种多样,次第开放。待樱花绽放,莫错过一场浪漫的樱花之约。

齐山三月芳华的精髓,就在樱花季。雪白无瑕的"染井吉野",惹人怜爱的"江户彼岸",大红大紫的“阳光樱”,清新脱俗的“郁金樱”,配以山间盛开的桃花、杏花、二月兰,更有那漫山遍野的连翘饰以点缀,那真是白樱笑,粉樱俏,红缨艳,绿樱傲,化成海,连成天,枝头春意闹,雨润红姿娇。


住宿 芸弘山房



芸弘山房坐落于国家传统古村落鲁子峪村,民宿依山而建,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可以爬山,可以看梯田,可以耕地,可以饮山泉,还有特色农家美食一定不能错过。

芸弘山房给住客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居住选择。山房小院富有民居特色,山房巧妙地利用山体石崖硬地基,就地取材建造垛石硬山墙、木屋架、铺设麦草顶,山石砌建的墙体结合草泥抹墙,有效地解决了保温透气的问题,既坚实稳固,又冬温夏凉。推开房门,原生态的石墙,简单的框架结构,让人回归到质朴的乡野生活。

山顶独栋别墅区由四座二层小楼组成,房间整体设计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保留了原有鲁中山区的民居特色,创造独有的复古轻奢风设计理念。

第二天 潭溪山旅游度假区



青草才露头角,传来清浅草木香,杨柳初绽绿意,如烟般风中飘荡,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在潭溪山悄然上演了。预计3月底-4月中旬,潭溪山将迎来醉美赏花季。

步入万物萌生的潭溪山,桃粉色的装点组成了娇丽的春色,漫山金黄的连翘成为今春醉美的风景,无处不在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乘坐百米观光电梯一跃山头,踏高空玻璃桥一览春光无限,探秘星洞传说中的宇宙星河……

站在玻璃桥上极目远眺,群山环绕中,山尖的绿意若隐若现,春风携着暖意扑面而来,所到之处,万物萌生。黄灿灿的连翘花海环绕身侧,这漫山连翘象征着永恒,这是我们对春天的期许,对美好永恒的向往。


 返程 

悠游淄川,山水辽阔,盛景绮丽,文化底蕴浓厚,最适合来一场别具韵味的春日之旅,但不局限于推荐的线路,处处都能发现让你愿意为之驻足的风景和岁月沉淀的惊喜。快约上小伙伴,一起出门来玩吧~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张姝制作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