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电视
> 文旅频道
李军勇丨璆琳琅玕——博山琉璃产品
中华宽带网
2024-05-31 14:56:11
字号:- +
博山琉璃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颜山杂记》将之归为三类:“帘珠之属”“实之属”和“空之属”。“帘珠之属”的产品有华灯、屏风、罐合、果山等;“实之属”的产品有棋子、风铃、念珠、壶顶、簪珥、料方等;“空之属”的产品有泡灯、鱼瓶、葫芦、砚滴、佛眼、轩辕镜、火珠、响器、鼓珰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其中的大部分产品已经不再生产。近代以来,博山琉璃的产品主要有如下类别。
1.鸡油黄 鸡油黄自明初兴起,盛产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以其雍容华贵,被尊为“御黄”、“黄玉”。因其色泽、温润度酷似母鸡腹中鸡油,博山琉璃工匠给它起了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鸡油黄”。鸡油黄特点是“润如玉、凝如脂、声如磬、价如金”,因制作门槛高、难度大,历来为皇家和宫廷专用,严禁民间生产。历史上,鸡油黄生产几度中断,上世纪7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在古方基础上投资研制,成功恢复了鸡油黄烧制技艺。2.鸡肝石 鸡肝石是另一种琉璃名贵色料,因色如鸡肝、纹似佳石而得名。鸡肝石中的黑色纹理或如重峦叠嶂、云影水痕;或如老树奇石、气象万千,深受大众欢迎,尤为日本人喜爱。用鸡肝石制作的文房四宝和花瓶、酒杯等器皿,古朴凝重,典雅大方,是案头清供之佳品。同鸡油黄一样,鸡肝石工艺难于掌握,精品更为难得。民国初年,博山和成炉因生产鸡肝石而获利颇丰。3.金红 金红以赤金为着色料的琉璃。博山能炼此料者,始于清嘉庆年间的万祥炉,炉主胡肇勤。清末民初,以高玉富义泰永生产的金红料最有名。民间传说博山琉璃内画的技艺是从北京传入的。相传清道光年间,北京琉璃画师周乐元的内画技艺高超,但秘不示人。为了保密,甚至专门雇了一个老头看门,来客通报,待他将内画的工具收拾干净后方可待客。一天中午,博山协顺帽庄的商人王凤诰因事去周乐元家,适逢看门的老头正在打瞌睡,一心想探个究竟的王凤诰脱下靴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周乐元慌乱中不及收拾,被王凤诰窥得用内画竹笔作画的秘密。王凤诰回博山后,反复研习,终于掌握了内画技艺的奥秘,并将之传与毕荣九、孙坦普、薛向都等人。他们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鲁派内画。由于这几个人技法纯熟,有独特风格,引起人们重视,形成内画艺坛上的独立画派,称为山东画派,与北京派同享盛名。当时不少达官贵人及外国商人登门拜访内画老艺人求画鼻烟壶。后来毕荣九又将手艺传与张文堂等人,薛向都则传与其子薛京万。在清末民初期间,博山内画的主要产品是仕女图和刀马人物等。抗日战争爆发,博山内画一度中断。薛京万和张文堂为了生计,也到山头转行画陶瓷。新中国成立后,薛京万、张文堂等人重新拾起画笔,恢复琉璃内画创作。当时所用画笔是用勾形竹笔蘸国画颜料作画,这种画笔的缺点是竹笔很细,每次蘸色不多,相当耽误工夫;同时线条粗细、虚实变化也受限制,进度既慢,画起来又不方便:因为是水色,所以怕水、怕潮、怕磨,这是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薛京万受陶瓷彩绘的启发,设想把水色改为瓷色,这样经过高温可以固定。在用瓷色的同时,他还对画笔进行了改良,把竹笔的弯勾笔端缚上毛毫,毛毫既软,又可多吸附颜料,不仅便于艺术家掌控,也大大促进了创作速度。毛毫内画笔一经推出,即风靡全国,内画艺术家们普遍改以毛毫朱笔为主要内画工具。琉璃雕刻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阴纹刻花,一种是套色雕刻。阴纹刻花与玉雕技术并无二致,只不过材质不同。套色雕刻工艺则因为工艺繁复,艺术效果更好而最受人们喜爱。因为北京人把博山的琉璃工艺品叫作“料器”,故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制成的琉璃产品就叫“套料”。“套料”首先根据胚子层次与颜色设计画稿,经过琢磨加工,雕琢上各种精美的花纹,最后经抛光,才能成为一件工艺品。最初出现的套料雕刻作品是鼻烟壶,后来逐渐出现瓶、碗、笔筒、人物等。清同治九年(1870)前后,北京手工艺人宴风林、宴立孝将套料雕刻技艺传至博山。清光绪年间,博山套料雕刻艺人李公平被选入宫廷,成为御匠。博山的第一只琉璃花球产生于1907年。当时,北京鸿兴永料货庄将一只瑞士产花球带到博山,请博山琉璃工匠仿制。最终,由制鼻烟壶坯的工匠张积远与其子张敬荣仿制成功。这种花球因在制作时需预先排好平面花纹,故又称为“万花球”,是博山花球的第一代产品。花球生产出来后在北京试销,结果销路很好,于是博山其他工匠也纷纷开始制作花球。1934年,北京同兴隆料货庄拿来一只波兰产“西番莲”花球。此球为圆形,带座,花为紫红色,作开放状,无花心,重约一市斤,由博山花球工匠赵继福仿制成功,并由此创造了“扎瓣”工艺。“扎瓣”花球为博山第二代花球,至此博山花球从平面花发展到立体花。随着花球生产的发展,博山花球工匠孔宪芝、孔庆仁父子及赵继福等人潜心钻研,相继制造出一些新的品种,创制出特制剪刀、钳子、托盘等专用工具,使花球生产成为博山琉璃中一个独立的门类。在1934年胶济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上,孔宪芝制作的花球获得奖状。制造铺丝产品,先要拔出玻璃丝,冷却截短成束,经挑选后即可铺丝。制作时需裁切四周,护以纸条,加框,即成作品。早年铺丝所用浆糊是用面筋加石灰制成,后多以一般稠浆糊代替;所用画片,一般是由画匠绘制。博山铺丝生产始于清咸丰年间,当时琉璃工匠郝志荣曾专作铺丝。生产的铺丝产品有插屏、桌屏、四扇屏、宫灯等,产品多发往汉口一带。清末民初,博山铺丝生产在琉璃产品中占很大比重。民国初年,博山琉璃工匠薛向春应日本交涉员山口之邀,渡海去大阪,教日本人拔玻璃丝技术,并制成铺丝灯罩之类。
20世纪20年代初,博山有玻璃丝炉8座,全年铺丝产品总值达8万元,多销往日本。到30年代,尚有玻璃丝炉3家,日产玻璃丝160公斤。1937年,日军占领博山后,由于日本人的喜爱,铺丝生产一度兴旺,出现了惠祥吕、义盛和、德泰成等专门生产经营铺丝屏的料货庄,大料货庄仁和成也经营铺丝产品。抗战胜利后,随着平板玻璃制品的大量出现,铺丝产品销路大减,专门经营铺丝的料货庄都改为经营玻璃镜框。清乾隆年间,旱烟在社会上流行。旱烟袋上一般装有玉石烟袋嘴,但玉石昂贵,难以普及。于是,博山琉璃工匠用圆炉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琉璃烟袋嘴,很快占领了市场,使烟袋嘴成为博山琉璃主要产品之一。清咸丰年间,烟袋嘴的生产最为兴盛,品种在二百种以上。琉璃工匠张忠田创新出在模槽上擀成有顶杖子嘴的一次成型工艺;李希祥创造出充玉烟嘴。后来,各炉都掌握了充玉烟嘴生产技术,张茂阶造的“雪花翠”,郭兆长造的“红玛瑙”,都为当时充玉仿翠烟嘴中的佼佼者。20世纪20年代初,英、美等国生产的纸烟大量输入中国,博山炉行工匠在原来制作旱烟袋嘴的基础上,开始创作纸烟琉璃烟嘴。因英国产“爱国牌”香烟最为畅销,创造出专吸纸烟用的“爱国牌”洋烟嘴。这种烟嘴,最长的可达30厘米,后来体形变小,多在10厘米左右,以体圆的“和平牌”和体方的“长城牌”最为流行。20世纪30年代,博山琉璃工匠制作出形制特别的“高丽嘴”。其形体长而细,脖子长于身,专销朝鲜,曾盛行一时,后因战争原因生产时断时续。博山琉璃烟嘴从使用上分为旱烟嘴和纸烟嘴;从形式上分为苏帽类(多销于苏州、山西等地)、厚头类(多销于东北)、平帽类(多销于北京)等三大类;从精细程度上分,有京细、二细、行货三个等级;从花色上分,有卷黄印花、老山玉、充江石、东北花、雪花翠、小石堵膛等;从制作工艺上分,有轴子嘴和杖子嘴两大类。此外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两头尖如橄榄形的“莲子嘴”(多销于苏州一带)和制作技术较高的“方身、堵膛”等。珐琅是一种用于景泰蓝烧蓝首饰、奖章、徽章、搪瓷的釉料,是大炉生产的一种半成品。明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即有蓝货炉1座,生产珐琅。明、清时期博山琉璃工匠就用红色珐琅料掺入琉璃,来仿制玛瑙。清道光年间,专门生产珐琅的炉户有万源炉和万盛义炉。后万源炉改名锦泰炉,清光绪年间又改名为同泰炉,并聘请河北涿县制珐琅工匠卓姓人氏总掌,雇工达二、三十人。万盛义也有十几名工人。后来从同泰学徒师满的孙襄宸和其弟孙锡九等人集资成立景泰成,建珐琅炉3只,雇用工人15名。民国初年,孙锡九从景泰成分出,创立景泰盛,但只维持了一年左右。稍后,原生产琉璃的信成广也改产珐琅。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景泰成和同泰的销路被切断,于是两炉都派人去北京建炉,就地生产珐琅。此时,北京生产珐琅的共5家,而以博山去的两家规模为较大,产品质量较高。北京著名的几十家铜银作坊,多愿购同泰、景泰成的珐琅。北洋政府的印铸局制造各种勋章、徽章,也是非博山厂家所制不用。由于北京占运销方便的地利,珐琅生产中心北移。景泰成、同泰在北京设厂后,其博山店铺都改为中成药铺。万盛义在欧战时期改产玻璃,于1920年初停业。信成广于1933年停产。北京的同泰于1938年停业。
景泰成珐琅小样残片 孙晓斐提供鼓珰是一种玻璃响器,形似葫芦造型,有一支较长的玻璃管与其连接,腹鼓中空,底面玻璃壁薄如纸,玻璃管与底部鼓面垂直。用嘴吹吸,底面玻璃一鼓一收,发出“叮咚、叮咚”的清脆声响,可以传出很远。旧时,鼓珰是一种深受民间儿童喜爱且价格低廉的年节应景玩具。博山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谚:“鼓珰鼓珰叭,一文钱买仨,鼓珰不到家。”说的是鼓珰的价格低廉和寿命之短。北京人称其为“响葫芦”“倒噎气”等。魏坤《倚晴阁诗抄》、孙殿起《琉璃厂小志》等书籍亦有记载。
来源:博山宣传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张姝制作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