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淄博市淄川区:信用为媒 数字领路 合伙共建书院式文化新社区
中华宽带网 2025-05-05 11:48:00 字号:- +

“现在推开家门,处处都是课堂、时时都有惊喜,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今年以来,淄川区以家园、乐园、校园“一站三园”为目标,创新“文化合伙人”共建模式,融合信用积分激励与数字智能技术,全力推进社区文化书院与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勾勒出“书院式数字文化新社区”的崭新图景。

“文化合伙人”共建,推进文化书院“阵地+课堂”集约融创。走进松龄路街道吉祥社区文化书院,处处充满着文化的气息。49岁的孙永花正在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手工饰品。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每天围着家庭琐事打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社区文化书院开设电商培训课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培训过程中,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拍摄精美的产品图片、制作吸引人的短视频。从最初面对镜头的紧张羞涩,到如今的自信从容,孙永花实现了华丽蜕变。“真的太感谢社区了,让我有了新的事业,现在每个月通过卖手工饰品都有不错的收入,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了!”今年来,淄川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资源,引入淄博师专、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等高校,区诗词学会、聊斋俚曲艺术团等文化团体专业力量,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情景模拟”形式,打造了集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书院。

“文艺大众化”普及,推进文化书院“人文+生活”百花齐放。以“文艺大众化”为导向,淄川区将文化书院打造成居民素养提升平台。将军路街道颐泽社区连续九年举办“邻居节”,瑜伽课堂、睦邻集市、百家宴等活动架起邻里“连心桥”。在松龄路街道柳泉社区的非遗花馍技艺班上,56岁的葛红正跟着花馍传承人学习制作传统花馍。案板上摆满了用菠菜汁、南瓜泥染色的面团,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你看,这个寿桃要这样捏才饱满,眼睛要用花椒籽点缀才传神。”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葛红小心翼翼地跟着学,“现在我不仅能给孙子做各种花样馒头,空闲时候还会教小区里其他妈妈们甚至是年轻人制作,让老传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全区常态化开展的书法、绘画、心理健康等培训,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真正实现“文化惠民零距离”。

“传媒数字化”加持,推进文化书院“智慧+传播”速联覆盖。投资330万元打造的“智慧公孙”平台成为连接居民与文化的桥梁。将军路街道公孙社区85岁的王永海因腿脚不便,过去总是遗憾不能参加社区活动。现在,他每天都能通过电视端的“公孙频道”观看社区的各种活动。公孙书院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上,社区居民们精彩的表演让王永海笑得合不拢嘴;书法课的回放视频,也让他能够在家跟着老师练习书法。“这个平台真是太好了,让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感觉自己没有和大家脱节。”王永海激动地说。随着“一镇一屏”“一村一屏”数字化升级推进,手机端的文化课程点播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下班路上刷短视频学聊斋俚曲,周末在家通过电视跟着老师练瑜伽,数字技术真把文化送到了咱手里。”上班族小周笑着说。

“信用积分制”中介,推进文化书院“公益+市场”互惠切换。 创新引入的“信用积分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主力军”。寨里镇的“寨里亲”美德信用小程序上线后,迅速成为了居民们关注的焦点。寨里镇东井村牛秀娟是一名文化宣传志愿者,她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向村民们宣传社区的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她已经攒下了900多分。“做公益不仅能帮助别人,还能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既光荣又实惠,现在大家都抢着报名当志愿者。”牛秀娟自豪地说。她用积分兑换了食用油、图书等物品,还把图书捐赠给了村里的儿童活动室,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市场主体也通过反哺公益扩大影响力,将军路街道商户“摘要醇粮美酒”负责人王洪菊表示:“给信用积分高的居民打折优惠,既支持了社区公益,也让我们的品牌更得人心,这是双赢!”

如今的淄川社区里,老人们在书院里学技艺、年轻人在云端课堂充能、孩子们在文化活动中成长,“书院式生活”正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据悉,淄川区下一步将以“淄州书院”品牌打造为引领,推进一居一院、一居一屏、一居一市、一居一品“八个一”工程,持续深化资源整合、数字赋能、品牌创建,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社区建设“淄川样板”,让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现在推开家门,处处都是课堂、时时都有惊喜,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今年以来,淄川区以家园、乐园、校园“一站三园”为目标,创新“文化合伙人”共建模式,融合信用积分激励与数字智能技术,全力推进社区文化书院与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勾勒出“书院式数字文化新社区”的崭新图景。

“文化合伙人”共建,推进文化书院“阵地+课堂”集约融创。走进松龄路街道吉祥社区文化书院,处处充满着文化的气息。49岁的孙永花正在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手工饰品。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每天围着家庭琐事打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社区文化书院开设电商培训课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培训过程中,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拍摄精美的产品图片、制作吸引人的短视频。从最初面对镜头的紧张羞涩,到如今的自信从容,孙永花实现了华丽蜕变。“真的太感谢社区了,让我有了新的事业,现在每个月通过卖手工饰品都有不错的收入,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了!”今年来,淄川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资源,引入淄博师专、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等高校,区诗词学会、聊斋俚曲艺术团等文化团体专业力量,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情景模拟”形式,打造了集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书院。

“文艺大众化”普及,推进文化书院“人文+生活”百花齐放。以“文艺大众化”为导向,淄川区将文化书院打造成居民素养提升平台。将军路街道颐泽社区连续九年举办“邻居节”,瑜伽课堂、睦邻集市、百家宴等活动架起邻里“连心桥”。在松龄路街道柳泉社区的非遗花馍技艺班上,56岁的葛红正跟着花馍传承人学习制作传统花馍。案板上摆满了用菠菜汁、南瓜泥染色的面团,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你看,这个寿桃要这样捏才饱满,眼睛要用花椒籽点缀才传神。”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葛红小心翼翼地跟着学,“现在我不仅能给孙子做各种花样馒头,空闲时候还会教小区里其他妈妈们甚至是年轻人制作,让老传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全区常态化开展的书法、绘画、心理健康等培训,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真正实现“文化惠民零距离”。

“传媒数字化”加持,推进文化书院“智慧+传播”速联覆盖。投资330万元打造的“智慧公孙”平台成为连接居民与文化的桥梁。将军路街道公孙社区85岁的王永海因腿脚不便,过去总是遗憾不能参加社区活动。现在,他每天都能通过电视端的“公孙频道”观看社区的各种活动。公孙书院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上,社区居民们精彩的表演让王永海笑得合不拢嘴;书法课的回放视频,也让他能够在家跟着老师练习书法。“这个平台真是太好了,让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感觉自己没有和大家脱节。”王永海激动地说。随着“一镇一屏”“一村一屏”数字化升级推进,手机端的文化课程点播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下班路上刷短视频学聊斋俚曲,周末在家通过电视跟着老师练瑜伽,数字技术真把文化送到了咱手里。”上班族小周笑着说。

“信用积分制”中介,推进文化书院“公益+市场”互惠切换。 创新引入的“信用积分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主力军”。寨里镇的“寨里亲”美德信用小程序上线后,迅速成为了居民们关注的焦点。寨里镇东井村牛秀娟是一名文化宣传志愿者,她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向村民们宣传社区的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她已经攒下了900多分。“做公益不仅能帮助别人,还能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既光荣又实惠,现在大家都抢着报名当志愿者。”牛秀娟自豪地说。她用积分兑换了食用油、图书等物品,还把图书捐赠给了村里的儿童活动室,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市场主体也通过反哺公益扩大影响力,将军路街道商户“摘要醇粮美酒”负责人王洪菊表示:“给信用积分高的居民打折优惠,既支持了社区公益,也让我们的品牌更得人心,这是双赢!”

如今的淄川社区里,老人们在书院里学技艺、年轻人在云端课堂充能、孩子们在文化活动中成长,“书院式生活”正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据悉,淄川区下一步将以“淄州书院”品牌打造为引领,推进一居一院、一居一屏、一居一市、一居一品“八个一”工程,持续深化资源整合、数字赋能、品牌创建,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社区建设“淄川样板”,让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