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沂蒙山里的“燃灯人”——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李振华
中华宽带网 2025-05-24 15:24:50 字号:- +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振华同志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成为继孟祥民、朱彦夫之后淄博市第三位全国道德模范。

李振华,男,汉族,193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

70多年前,李振华怀着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躬身践行“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诺言,从繁华大城市南京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支教。70多年来,他坚守初心,倾其所有助学助困从未间断,个人从微薄收入中累计捐资170余万元,直接资助贫困学生2400余名,培养学生成材上万人。退休后,他继续用大爱奉献自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教育和健康成长事业中,争取社会资金近千万元,设立“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等,资助贫困学生1.24万余人次,用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意志、品格和行动,教育了两代人,影响了三代人,在新时代树起了一座忠诚担当、重诺守信、无私奉献的伟岸丰碑。

他一生信念坚定,坚守初心对党忠诚

1953年,年仅16岁刚刚成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一新生的李振华,在学校和老师的感召教育下,便萌生了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同年,在党和国家号召城市里有文化的年轻人下乡支教时,土生土长、从未离开过南京的李振华,怀揣着对沂蒙山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毅然选择了这片最偏僻、最多山、最困难的热土,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区人民。

分配时,有关领导怕他受不了山里的苦,想让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但他却坚定地说:“建设新中国,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责无旁贷,老师您不是也经常这样鼓励我们吗?”就这样,一句“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诺言,他践行不渝70余年。

1953年11月,他毅然辞别父母、告别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山东省沂源县偏远的韩旺村支教,成为山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

当他走进位于半山腰、由三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时,映入眼帘的是洞口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和透风撒气的四壁,大大小小的石头课桌、石头凳子,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瓦罐子,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他始料未及。没有铃,上课时就吹吹哨子;没有表,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杆,麻杆燃尽就是一节课。生活上,吃的是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和糠窝头,晚上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外面是漆黑的夜晚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产生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面对最初支教生活的艰苦,他也产生过畏难情绪,但当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记数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一个决定涌上心头: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帮他们走出大山!

后来,他多次果断放弃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干的机会,经历“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遗憾、爱情与事业的艰难抉择,都从未动摇他“己苦”换“他甜”的初心和承诺,终将全部的爱和心融入蒙山沂水。1959年4月,李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我是党员,我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应映红一片蓝天。”

他一生心系老区,坚守初心教书育人

“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教学只有尽心而为,要用行动改变学生的命运。”李振华说。

农村学校生源差,教师没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长更是“破罐子破摔”,但李振华没有放弃,主动接管了全校最差的班级。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他就自制28种教具,晚上摸黑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补课。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仅为10%,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时任县委书记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会。就这样,南京来的“洋学生”与沂蒙山的“苦孩子”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任教,一干又是15年。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毕业班,为更好地照顾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夏天,为了让带饭上学的学生不吃变质饭,每天午休时间,他就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帮助拿饭。在他的这份坚守呵护下,数千名孩子考上了中专、高中、大学,实现了人生飞跃。

1980年,高考临近,担任班主任和四个班政治课的李振华,接到一封“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他心情沉重,脑海里是母亲急切的身影,忍不住流下的泪水浸湿了电报,但是想到学校里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他毅然决定自己先不回去,而让同样备战高考的小儿子替他回去。他对儿子说:“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改变命运就指望高考,而你吃国库粮,考不上还可以就业!”于是,儿子委屈地回到南京替父尽孝。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促归电报,最终父亲撒手人寰,电报上寥寥数字,却击碎了李振华的心,他跪向南方,号啕大哭。一个小时后,眼睛红肿的他强打精神走进教室,沙哑而富有磁力的声音,又在教室响起……

1982年秋,沂源县成立了一所特殊学校城关二中,108名学生全是落榜生,平均入学成绩28.5分,有26人数学考了0分,李振华当起了第一任校长。看着这些旁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他提出了“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等新的教育理念,经过努力,学生的毕业成绩跃居全县前列,城关二中一跃成为全市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并改名为沂源实验中学。对此,《人民日报》刊发了《爱心滋润后进生》报道,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

他一生心存大爱,坚守初心乐于助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沂源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乡亲们生活很困难。

从到沂源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一直坚持了50多年。退休后,又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在沂源县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实验中学设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先后资助贫困生1.24万余人次,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2009年后,他每月只留50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其余的也都全部捐资助学,即便如今退休金已近万元也是如此。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学生读书圆梦,帮助孤寡老人度过难关,他更是将受聘某民办学校“打工”8年所得50万元也全部捐了出去,甚至起早贪黑捡拾废品,吃糠咽菜积攒善款。7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170余万元,直接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却节衣缩食、甘守清贫,是群众口中的“布鞋校长”。

他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世界却极其富有。在他的感染下,他教过和资助过的学生中许多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少学生走上捐资助学道路。“淄博好人”唐守贵,是李振华资助过的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那天起,他就以李振华为榜样,26年间直接资助孩子60多个,捐助资金近20万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东省道德模范任纪兰,也是李振华资助过的学生,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并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对我来说,李老师对我有经济上的帮助,也有精神上的影响,更让我坚定了信念,要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他的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也践行了当初许下的“长大后要成为你”的诺言,这就是会延续、会传递的大爱之力。

他一生耕耘不辍,坚守初心奋斗不止

如今88岁高龄的李振华,每天依然忙碌着,继续奔走在一线,教育学生、捐资助学,继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坚强毅力和炽热情怀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用他的话说:“我始终舍不得离开我的‘学生’,虽然换了一种方式,但我还是和学生在一起。”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问题青少年转化,他利用担任五届省人大代表的机会提建议、议案200余条。1997年,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帮助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疏导心结。在他的耐心开导和关爱下,这些问题少年重拾自信,确立了人生奋斗目标,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入了党……他经常走村入户了解留守儿童和孤儿情况,组织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耐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并从经济上帮助他们,50多个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在他的关心帮助下有了可喜转变。

为带动更多的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他与其他老同志一起组成“五老”志愿者队伍,并向全市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他争取社会资金960余万元,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联系省内外260多名企业家与260名贫困生结对帮扶。他牵头成立了120余人的“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带动全县累计捐建225所“希望小屋”,为孩子们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他还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务,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使百万人次受到教育洗礼,成为“沂源红”理论宣讲品牌的生动力量和鲜明底色。

李振华凭着这种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山区孩子的挚爱,以及对“人”的价值追求,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到耄耋,用坚定、坚持、坚守诠释了新时代的道德标准和内涵。在李振华的感召带动下,沂源县重信守诺、忠诚担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蔚然成风,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200余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先进集体20余个。

李振华曾8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91年9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李鹏的接见;1998年2月,国务院颁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6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9月,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同年,被山东省文明委评为全省道德模范;2020年8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荣誉共20余项。

他的事迹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单位为他拍摄电影《留住青山》,摄制《情洒沂蒙》等17部专题片,编写《红烛》、《燃灯人》等9部近200万字的报告文学。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